新闻中心
东营故事|向海图强 筑梦蔚蓝——我市168体育官方网站聚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东营,位于渤海之滨,全市近岸海域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生态城市。
正大、通威、海大、恒兴等国内渔业龙头企业纷纷进驻东营;渤中A、B场址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我国“十四五”重点建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最大规模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东营港25万吨单点系泊项目建设项目用海正式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向着亿吨大港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35.57亿元,同比增长8.2%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8.6%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东营,正在谱写向海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走进位于利津滨海新区(刁口乡)的东营通威1万吨/年南美白对虾智慧化养殖及示范推广基地项目现场,恒温室内虾池里,一尾尾虾正在水中“撒欢”。“我们这个项目是国内首个工厂化循环水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占地2000亩,总投资12亿元,目前一期2万立方米已建成投产,各项养殖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待全部建成后,养殖水体可达到20万立方米,预计年产南美白对虾1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循环水养殖基地。”通威集团财务总监张庆祥说。作为利津县唯一的临海乡镇,刁口乡靠海吃海,善于从海洋上做文章,积极创新养殖模式,引入南美白对虾智慧化养殖及示范推广基地项目,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我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3.2万吨,同比增长4.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厂化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100万平方米,对虾育苗能力大幅提升,年繁育优质苗种突破400亿尾,有效保障了本地苗种供给,我市已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工厂化对虾养殖基地。海参新品种“华春1号”“鲁海2号”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水产种业取得新突破。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成功打响“黄河口”渔业品牌,并入选山东第一批“好品山东”区域品牌。
广阔的海洋还为滨海旅游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立足资源优势,做好“耕海牧渔”文章,东营奋力前行。
走进垦利区红光渔业办事处老十五村,宽敞的村路,亮堂的院子,气派的党群服务中心,显得干净又整洁。老十五村人口不多,耕地稀少,优势是靠海近。为此,老十五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虾蟹养殖、渔光互补、休闲海钓、渔家乐、海边旅游等海洋特色产业,群众收入稳步增加。
近年来,我市滨海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营红滩湿地旅游区全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黄河口海水浴场开园迎客,金泥湾阳光浴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举办“中国垦利第十四届赶海拾贝旅游节暨东营首届海贝沙滩露营节”、红光开渔节等活动,全市首家民营海洋意识教育基地金泥湾海洋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建成投用我市深入挖掘沿海风情风貌和海洋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老十五村靠海优势,在现有休闲海钓、赶海拾贝的基础上,启动沿海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美丽渔村建设项目,增上河滩公园、海上旅游、红帆广场、特色渔船展示等新内容,多维度立体呈现海洋+新时代渔家村落的美丽与活力,建设幸福和美家园。”垦利区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崔建玉对本村的旅游业发展信心满满。
在位于距离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的风电A场址项目现场,一台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错落有致,随着巨型风电机叶片转动,阵阵海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风从海上来。我市借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的“东风”,不断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制品业等加快发展。
不断优化海洋化工产业布局。我市以园区化、集群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化工企业向滨海化工园区集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烯烃芳烃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着力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核心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金岭、华泰等企业,以离子膜烧碱为基础,先后实施环氧树脂、高端氟材料、生物基纤维等一系列新材料项目,重点开发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打造循环化全产业链条的高端化工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我市实施“链长制”,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支持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海工装备企业达到116家,主要产品涉及钻完井装备、采油装备等6大系列。东营高新区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全省首批“雁阵型”集群,汉德、万邦等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大管业、高原公司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总投资480亿元的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已签约落地项目28个,海洋装备制造能力显著提升。
迅速发展海洋电力业。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新增并网150万千瓦。截至今年4月份,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74.93万千瓦,同比增长50.8%。渤中A、B场址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我国“十四五”重点建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最大规模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华润财金800MW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并网发电600MW,成为全省单体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和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总装机225万千瓦的3个光伏项目列入第三批国家大基地项目,装机规模占全省比重的28%。
海洋生物制品业逐步起势,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实现破题。我市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丰富海洋资源,引导支持现有医药企业精准对接涉海医药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将海水淡化作为重要战略性备用水源,以沿海工业园区为重点,实施沿海工业园区“增水”行动。
东营,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立足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全力以赴抓产业、上项目、促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动能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多元化工业势能正不断聚集。
用好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家门口的这抹蔚蓝也同样重要。
今年,2023年东营市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启动,这是我市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又一重要行动。这个总投资4.24亿元的项目,计划用2年的时间修复盐地碱蓬1193公顷、海草床50公顷、构建牡蛎礁1864公顷、构建贝藻礁500公顷。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覆盖率,有效修复受损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抵御灾害能力。我市自2020年开始因地制宜治理互花米草,科学确定刈割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和围淹水深等技术指标,168体育官方网站组织专业队伍分区分段同步治理,2020年至2022年,全市共治理10547.4公顷,互花米草快速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治理区域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我市坚持海洋发展与保护并重,依法依规保护治理。近年来,我市先后颁布实施《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编制完成《东营市海岸带保护规划》《东营市国土空间规划海洋专项研究报告》,海洋生态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
为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我市去年争取省级以上增殖放流资金2600余万元,承担中央和省级增殖放流任务8.24亿,放流中国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苗种8.5亿单位,近海渔业资源持续恢复。
渤海伏季休渔期前夕,民警走访渔船民,开展普法宣传。
为筑牢海洋安全屏障,我市深化山东省(东营)海洋预报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完成沿海风暴潮淹没区危险等级划分和安全区划定工作,将海洋预报区域划分为7个单元,间隔缩至6小时,时效延至72小时和10天,实现预报区域网格化、预报时间精细化。创新实施加强海洋渔业船舶安全22条措施,深入推进海洋涉渔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规范提升年、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市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在加快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累计获批国家级海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备案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6家,认定海洋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并积极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对接,共建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院。
向海图强,筑梦蔚蓝。我市将抓住大有可为的海洋经济发展机遇,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新征程,奋力开创海洋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