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68ty体育APP官方下载新闻纵深|读懂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盛宴
最近,河北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火爆出圈。1100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约3600平方米展出面积,自1月9日正式开展,这场展览观者如云。
丹青穿越时空,一展阅尽千年,打卡这次展览,如何更好品读这次展览的“盛世美颜”和丰富内涵?
1月14日,观众一边用手机查阅资料,一边欣赏展品。 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摄
1月14日,河北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现场,一组山水画打样稿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一对母女的对话,引起前来观展的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崔强的注意。
众人欣赏的这组山水画,都是以苏轼名篇《赤壁赋》为题而作,包括北宋画家乔仲常、明代画家文徵明等创作的6幅作品。
其中,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南宋画家马和之创作的《后赤壁赋图》,主要刻画了苏轼登船而返“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的场景。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画面布局简远,设色淡雅,别具一格。
“看似是空白,其实是无限的遐想空间。大片的留白,不仅给这幅画带来了浩大的空间感,也给作品整体增添了生命与灵气的流动。”崔强说。
虚中有实、白而不空,中国画中的留白,是技法,是布局,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典型体现。
“这幅水仙图,用的是白描、双钩填彩的手法,既有线条的美感,又有水墨晕染的韵致。”站在南宋画家赵孟坚的《水仙图》打样稿前,崔强说,这幅画作现收藏于美国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白描是一种常用的中国画技法,以墨线描绘物体而不着颜色。双钩因多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物象的轮廓而得名,双钩填彩在白描的基础上染色而成。
“几笔线条勾勒就表现出了水仙的清贵之感,既亭亭玉立,又仙子临风,看似简单,却极具难度。”崔强说。
笔墨技法是中国画艺术的核心。“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画家通过对墨、线、色、点等元素的灵活运用,完成对形象的塑造。人物画多用线描和点染,来突出不同人物的形态和气质;山水画重在墨色和笔触,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变化;花鸟画的笔墨技法灵活多变、浓淡相宜,工笔严谨精致,写意淋漓尽致,兼工带写形态逼真、笔精墨妙。
“这几幅都是王冕画的梅花,用到的技法却不一样,有双钩法,也有点厾法。”崔强偏爱元代绘画,一组王冕的作品,吸引他驻足细细品评。
“看,这幅图,每一个花瓣的尖上都有一个小的顿笔,这个顿笔表现了花瓣的翻转,让画面一下子灵动了起来。而这一笔,需要按、提、顿、挫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难度很高。”崔强说。
“这一片花海,近看处处分明,远观万玉争辉,结构复杂,落笔成形,气韵生动,艺术水准极高。”崔强说。
“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套重要理论体系,由南齐的谢赫提出,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创作标准。谢赫“六法”的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
何为气韵?它是一幅画所给人的整体感觉,兼具内在精神和外在情调,是中国画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之一。
千古丹青,寰宇共宝。“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展出了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1100余幅,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煊耀、清流回荡,可谓气韵万千。
“中国画的气韵是自然生命力和画家个性精神的感通,这种中式美学,需要观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感悟。”崔强说。
1月14日,河北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摄
王冕爱画梅,也爱写梅。他画中的梅花,花密枝繁,生机盎然,劲健有力;他诗中的梅花,淡雅清新,高洁端庄,有傲骨之风。这首咏梅诗,便是他在《墨梅图》上的题画诗。
“诗画互补,中国画的美,是从自然形象到艺术形象的提炼,承载着画家对自我的表达,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崔强说。
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中,可以找到许多名家笔下的梅花。为什么历代画家都爱画梅花?
“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到王冕‘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诗画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在王冕的《墨梅图》前,崔强进一步解析着这幅画,“王冕一生淡泊名利,晚年避居九里山坳,在洗砚池边,结草庐三间,自题为‘梅花书屋’,画梅咏梅,过着隐士生活。这一时期烽火连年,他借梅花寄托情感,隐喻抱负。”
中国古代文人的道德观,在梅花诗画中形成了独特人格化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梅、兰、竹、菊的各种图像,还有表现忠、孝、节、义的图像,《赤壁赋》的图像……不同时空的书画家之所以会反复地描绘一些传统主题,正是因为在这些主题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代又一代书画家不断地续写,仿佛在共同绘就一个无形长卷,而这幅无形长卷,展示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崔强说。
“这幅画中,这些正在游园嬉戏的仕女,是当时美女的典型形象。她们的长裙摇曳艳丽,肩垂轻纱锦带,头盘高耸云髻,体态婀娜、顾盼生姿。”1月17日,《簪花仕女图》打样稿前,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画家邵永康向参观者介绍着这幅由唐代画家周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
周昉是中唐时期的重要人物画家,他的肖像画有“兼得神情”之誉。《簪花仕女图》背景简括,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画中仕女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引发了现场许多参观者的兴趣。
“后人常把《簪花仕女图》作为还原唐代服装和造型的重要依据,细细观赏这幅画,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服饰气息、社会气息以及文化气息。”邵永康说。
阎立本的《步辇图》也是一幅唐代人物肖像画。内容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面运用对比手法突显太宗的风度,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视觉效果鲜明。
“这幅画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大唐盛世来了。”邵永康介绍,《步辇图》的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这个人在干什么”“这间房子开的是什么店”……《清明上河图》打样稿展柜前,参观者中不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大家一起讨论。
这幅著名的长卷,洋洋洒洒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里的“烟火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人物众多,信息量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有人,有景,有气韵,有意境。行走于“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仿佛泛舟于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一幅幅画作,气象恢弘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1月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大片的留白,展现出清风明月相伴的心境,也启发着我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站在文徵明《赤壁胜游图》打样稿前,正定县第六中学语文老师马先生,向记者表达这幅画作在他心中引起的波澜。
“画里不只是风景,中国人的世界观同样蕴含其中。”马先生说,虽然自己对中国绘画并没有深入了解,但中国的传统书画文章讲究“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即便他不懂绘画,但由这幅画,联想到苏轼写下《赤壁赋》时的仕途遭遇和心境,也一样能读懂画作的精神表达。
时代变迁,这些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的智慧和人生观,滋养着后世人的心灵,也赓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
“这匹马瘦骨嶙峋,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威武俊美的马完全不一样,画家为什么会画这样一幅画呢?”1月14日,一位参观者将展览导学员、河北画院青年画院研究员任重志,拉到一幅《骏骨图》打样稿前疑惑地问。
《骏骨图》是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画中绘有一匹老马,瘦骨嶙峋,低首漫步,鬓尾在风中微动,15条肋骨历历可数。
“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其实是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的写照。”任重志解释,根据画上的“龚开跋”理解,“马肋贵细而多”,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
在元军伐灭南宋的过程中,龚开积极参与抗元活动。元建都后,龚开穷困潦倒,靠卖画为生。借助画中老迈的千里马,龚开表达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及对宋王朝统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168体育官方网站
任重志介绍,中国画多为文人画,这些画作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这些画作,承载着文人对人生、对自然、对家国的多维度表达。
在此次展出的众多山水画打样稿中,《雪景寒林图》是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山水名作。
这幅画,出自“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宽之手。画上雪峰屏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村居屋舍散落,尽显雪后壮美之景。
“中国画讲究以物喻人,山中的一景一物,都抒发着人的情感。画中的山如此高耸巍峨,人又是如此渺小,充分体现着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膜拜。”崔强表示,在中国人眼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借助山水,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独特的道白语境,在自然面前,人渺小而谦卑,宇宙稳定而包容。
在用笔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际,文人们表达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也表达着对天下、对家国的独特情怀。
在这次展览中,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打样稿是名副其实的“流量王”。因担心矿物颜料剥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千里江山图》近百年来仅有四次公开展出。在这次展览中,作品被放大1.2倍,青绿色彩在灯底之上更加熠熠生辉。
作为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江山”,这一蕴含着“天下”和“社稷”的概念,在中国历代山水画中,形成了一种家国情怀的意象。
在任重志看来,承载在中国画里的丰富表达,不仅成就了独特的东方美学精神,也让这些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对人生、对自然、对国家的情感和思考,诠释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周聪聪)
1月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的“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为参观者带来“人在画中游”的神奇体验。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连日来,在河北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的“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伴随着一群活泼的鱼儿在光影中四处游弋,现场观众犹如深入一个气韵生动的水墨画境之中。人群中不断爆发出一声声惊呼,小朋友忍不住四处“抓鱼”,大人则举着手机,希望记录下这些美妙的画面。
自1月9日该展正式开展,“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便引来人们的疯狂打卡,参观者争相体验“人在画中游”的神奇美妙。
“光影丹青”沉浸式影厅共有四个场景可进行交互体验:开篇游鱼点墨场景中的“游鱼”,地面行走时,游鱼会跟随;雪山行旅场景中的“踏雪”,地面如雪地,行走时留下印记;山涧品幽场景中的“溪水涟漪”和“萤火虫”,脚下地面溪水如涟漪环绕,墙上用手抚过,萤火虫跟随;青绿河山场景入夜后的“灯火万家”,观众在触碰墙面时燃起自己的“孔明灯”。
河北博物院数字资源部主任张立峰介绍,体验区首创以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整个展厅设置了30台13000流明的高清投影,采用了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打造跨越多个朝代、融合多幅精品的沉浸式画境空间。
从2022年9月首度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展以来,“光影丹青”沉浸式影厅的内容和技术持续不断升级。张立峰介绍,本次展览中,影厅在山水画境的三维塑造,以及人物、花鸟、游鱼的刻画雕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升级。
比如,在基于《溪山无尽图》创作的山水画境中,充分借鉴河北太行山脉的大气磅礴与雄伟壮观,参考五代后梁画家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等,着重表现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雄伟劲拔的特色,对山形山势、模型塑造、设色渲染进行了升级。
在游鱼点墨、雪山行旅、水榭观花等多个画境空间中,对游鱼、花鸟、点景人物等,进行模型、动画、传统绘画风格渲染等多个方面的升级,让观众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动气韵。
就这样,中国古代绘画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为人们打造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沉浸式画境空间,也为传世古画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