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全市统一战线“同心科创计划”新闻发布会168ty体育APP官方下载

2024-05-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5月2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统一战线“同心科创计划”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郭志彬,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合作科负责人周静,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去年以来,全市统战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全市统一战线之力,创新实施服务强市建设“建言献策、创新创造、壮大民企、双招双引、共同富裕”五大行动,取得了扎实成效。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五大行动”,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作用,今年市委统战部、市科技局联合谋划开展了以“同心汇智科创未来”为主题的“同心科创计划”,旨在引导全市广大统战成员积极投身“创新创造行动”,助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市统一战线“同心科创计划”的有关情况。

  “同心科创计划”共分为汇智、聚力、护航三个版块。由市委统战部、市科技局牵头实施,市侨联、市工商联、市科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共同参与。

  一、同心汇智计划。我们围绕统战领域服务对象,谋划建设“东营同心智库”,精准覆盖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紧缺技术和人才,为党外人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

  一是建强党外专家人才库。在科技型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现储备党外科技人才,尤其注重将拥有专利技术、科研成果,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党外人才统计入库,形成人才智库“蓄水池”。

  二是充实健全海外人才库。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海联会、海外归国人员协会等统战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海外科创领域人才及侨领侨贤,动态完善留学人员数据库和华人华侨、归侨人才库,全面准确掌握海外人才资源。

  三是建好党外人才科研成果库。面向全市党外人才收集成熟度较高的科技项目、专利技术、研究报告、科学著作等科创成果,充分用好科技市场等平台,加强推广发布、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供需信息互联互通。

  二、同心聚力计划。我们着力做好牵线搭桥、协调服务工作,为党外人士科研攻关、创新创造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一是提升建言献策质效。依托东营智慧统战平台,开设“共话科创”栏目,引导支持党外专家人才围绕数字产业、未来产业等,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科技创新出谋划策,持续把“统战智慧”转化为“统战贡献”。

  二是发力主攻链条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条,结合自身优势产业,统筹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着力推动相关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产业链企业科创协作,聚焦科技前沿,加大科技重大项目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彰显统战成员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百名专家教授联百企”“百名博士进百企”、党外人才“揭榜挂帅”等活动,解决企业人才和技术攻关需求。策划“对话前行者”科技沙龙系列访谈栏目,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创造行动。广泛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科创交流、技术对接等活动,引导海外人才来东营创新创业。

  四是提升科创赛事功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大赛“练兵场”作用,鼓励由党外人才主导的科技创意计划、创业项目参与竞赛,实现以赛促创、以赛引才。搭建导师专家、社会资本、扶持政策等专项对接桥梁,强化科创金融、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等方面服务,推动项目稳健落地转化、快速成长发展。

  三、同心护航计划。我们整合集聚平台、政策、资金等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指导,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一是优化供需对接平台。我们将依托即将建成的“东营科技大市场”,打造集技术需求发布、科创成果推广、产学研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市场平台,将难题与技术精准匹配,当好“科技红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指导,提供成果交易、人才引育、项目孵化等“一站式”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邀请高层次专家把脉会诊,“一对一”提供政策指导、科技服务。

  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党外人才申请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持续用好用活“科信贷”“科创贷”“科融贷”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是推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党外人才集聚、资源丰富的优势,持续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党外人士发挥才干、干事创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同心科创计划”168ty体育在线登录是落实全市创新驱动战略、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全市统一战线服务强市建设“创新创造行动”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统战部门、科技部门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两大战略”,扎实推进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营市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2位,上升7个位次。今年,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统战部开展了“同心科创计划”,为广大党外人士科研攻关、创新创造搭建了又一平台载体,也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注入了新动力。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全市科技工作情况及下步重点工作。

  一是创新发展布局更加优化。“两个创新中心”迭代升级,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已落地海克斯康、易数链、航天宏图等重点项目26个,入驻数字经济企业648家,东营科教园区正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四个创新高地”集聚成势,落地建设盐碱地国创中心、高端化工中试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院,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四个特色片区”发挥新发、富海、利华益、华盛等大型骨干企业创新示范,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竞相发展,广饶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二是创新平台体系加快重塑。高能级平台提质加速,盐碱地国创中心揭牌运行,稀土催化研究院分子筛产业化项目实现国产化替代,碳中和联合研究院院企合作电烯烃示范项目、储能平台等加快落地。梯次培育创新平台,2023年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1家,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5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优化创新平台管理机制,在1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探索“四化”改革试点,已有7家实体化运行,向公共研发服务机构过渡。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建设产业领域布局更加合理、协同创新更加强化、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体系。

  三是关键技术突破成效渐显。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制约8大产业、20条产业链升级的薄弱环节,广泛征集产业技术攻关需求140项。2023年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44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8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9项、科技示范工程1项,争取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36项,获得省支持资金超2亿元。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荣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浅水水下采油树、芪蛭益肾胶囊等入选山东好成果。

  四是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聚焦企业主体培育,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2023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8家、孵化器2家、加速器2家,新增总数居全省第3位,在孵企业2871家,同比增长8%;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同比增长4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8家,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省前列。聚焦创新能力提升,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87.44亿元,同比增长13.2%;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536家,同比增长63.4%。

  五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为125家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市级备案7.98亿元,联合市国投集团探索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以拨投结合、贷投结合、孵投结合等方式,引导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与市人保公司探索“东科保”科技保险试点。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与中国工程院上海转化中心、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立深度合作,举办黄河三角洲“碳中和”专家行、东营市-驻津高校科技合作直通车等活动,吸引了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380余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揭榜制”“点将配兵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逐步推行,市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包干制”试点,发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南》地方标准。推行科技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共为168家企业落实资金1975万元,占全年科技专项资金的41.45%。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围绕全市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立完善重点企业、创新平台、关键人才、重大项目“四库”,定期更新、跟上服务,多措并举推动CCUS产业实现“10-100”壮大,高性能复合材料、氢能、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实现“1-10”跃升,细胞与基因治疗、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0-1”突破。今年重点建设5个左右未来产业创新平台,确定1-2个综合性应用场景,落地1-2项未来产业重点项目。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盐碱地国创中心等现有8家高能级平台创新效能,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领域高能级平台。今年重点推进国创中心完成70%以上总体建设任务,稀土催化研究院争创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绿电绿氢、储能、风电技术中心。加快山东省先进材料研究院、黄河三角洲碳中和研究院等新建平台落地建设。启动实施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构建领域布局更加聚焦、核心能力更加强化、科研组织更加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总量保持在300家左右。重点推进CCUS省重点实验室胜利电厂百万吨CCUS工程项目及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亦度生物、凤凰制药等企业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组100家,新培育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0家以上。

  三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按照“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有投入、有项目”六有标准自建研发机构。以企业技术需求为方向、科技攻关任务为载体,深化与京津系、长三角系、川渝系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建好东营科技大市场,帮助企业精准引进科研团队,在联合攻关中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请问在凝聚党外人士智慧力量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全市目前有派成员1200余名、党外知识分子39万余名,人才智力密集、科创成果丰硕,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统战优势,不断完善“聚才、育才、兴才”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良性循环效果。

  一是广泛联系、有效覆盖,构筑同心智库“蓄水池”。进一步密切与科技部门沟通联系,主动靠上服务,在科技型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发现储备党外科技人才,同时,深入开展摸底调查,面向全市党外人才收集成熟度较高的项目、技术等科创成果,聚力打造集人才、项目、技术于一体的“东营同心智库”,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完善政策、优化生态,打造高端人才“强磁场”。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提升“人才金政40条”、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等系列高含金量引才政策,抢抓机遇,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抢人大战”,人才区域集中趋势更加明显。下一步,我们将在广泛宣传、全力落实好各项政策基础上,会同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持续加码招才引才力度,重点围绕人才配置、资金支持、创新奖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创新,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三是倾心服务、引凤归巢,当好海外学子“娘家人”。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海联会等团体优势,广泛联系海外科创领域人才及侨领侨贤,全面准确掌握留学人员、华人华侨等海外人才资源。用心开展政策宣传、关心关爱、排忧解难等暖心服务,不断提升海外人才满意度,向广大归国留学人员展示东营求贤若渴、重才爱才的真诚意愿,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回乡创新创业。积极搭建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科创交流、技术对接等活动,引导海外人才投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

  “同心科创计划”方案里面提到“发力主攻链条经济”,请问在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市科技局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计划?

  近年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新型制,按照全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加快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标准谋划产业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推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围绕高端石化、高端石油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一批新兴产业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配套制定了《东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东营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东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管理办法》《东营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东营市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化-产业化”全链条研发支持体系。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创新科研项目组织形式。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盐碱地等产业领域实施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和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项目13项,突破污泥减量及资源化、丙烯酰胺绿色生物合成、生物酶法合成泛酸钙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项目可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000万元以上,引进培养人才100人以上,新增产值2.5亿元以上。三是鼓励产业链协同开展创新活动。采取“点将配兵”制,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了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竞争择优”机制支持我市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突破高性能纳米复合氧化锆材料关键技术、耐高温聚酰亚胺热熔胶膜制备技术、1500米级深水水下采油树及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深化科研项目形成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凝练攻关需求,确定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支持方向,支持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对我市有发展基础的CCUS、高分子复合材料、氢能、新型储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需求,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三是与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成立东营市联合创新专项,与东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推动重大集成性创新,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如何发挥党外人士优势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创新驱动战略,为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我们创新开展“同心科创计划”,无论是在活动安排、服务保障,还是在成果体现等方面,都会充分尊重党外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外人士深度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党外人士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精神境界,在高质量发展一线主动经受思想淬炼、接受实践锻炼,以实际行动投身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聚焦“国字号”任务创新突破。引导广大党外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发挥专业优势,聚焦服务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国字号”任务,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点工作,整合资源力量,全力攻坚克难,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统战成员的担当作为。二是聚焦完善产业链条创新突破。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着力推动相关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加强“链上协同”,引导民营企业立足各自特色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注重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上下游协调互动、循环畅通。三是聚焦新兴未来产业创新突破。加强前瞻性系统谋划,优化民营企业支持政策,完善服务推进机制,引导党外科技人才积极投身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着力突破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全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同心科创计划”方案中的“护航计划”提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能否介绍下近年来市科技局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都做了哪些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落地东营,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转化目的地。

  一是深化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实施“三域两系”科技合作拓源行动,努力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川渝地区,链接高校系、中科系的专家团队和智力资源,及时获取创新成果,构建“异地研发-东营转化”的科技成果输入机制。在国家科技部指导下,密切联系大庆、克拉玛依2个国家高新区,以及国内6所重点石油院校,实施“东西合作”“南北互动”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二是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科技成果从源头承接到落地转化全过程,梳理标准化工作流程,在省内率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东营科技大市场,集聚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项目孵化4项主体功能,以及人才引育、科技金融、政策服务、设备共享4项辅助功能,构建我市联动全国创新资源的总枢纽、产创融合的总平台、项目孵化的总基地。三是优化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研究制定《东营市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工作指引(试行)》《东营市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规范》,推行破“四唯”立“五元”成果评价机制。印发《东营市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东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备案管理办法》,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企业主动承接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试制和规模化生产。获批建设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强化技术经理人培养和服务机构培育,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