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68体育官方网站恒生中国行长宋跃升: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持续创新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

2023-06-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致力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从筑巢引凤,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驾齐驱,中国在开放中筑牢自信的根基,在国际金融治理建设、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也有更多话语权。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日公开表态,继续坚持 “引进来” 和“走出去”并举,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离不开跨境金融的支持。作为香港最大的本土银行恒生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中国”)的底色是跨境金融。

  恒生中国是首批同时开展南北向“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外资银行之一,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外资银行之一。如何帮助中资企业解决跨境投融资难题?绿色金融发展新阶段,恒生中国如何深挖发展潜能?就上述话题,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

  时代周报:恒生中国从哪些方面切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优势,助力境内企业“走出去”?

  宋跃升:境内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国际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需要金融机构帮助其拓宽资金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管理金融风险。而作为一家港资背景的银行,恒生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在跨境。

  作为以跨境金融服务为主要特色的银行,我们有长期服务境内外客户的经验,如果客户同时在恒生香港和恒生中国做业务,那我们对客户整体运营情况、业务开展情况、信用风险情况等就会了解得更加透彻。我们可以利用跨境之间的协调合作,提供相应的内保外贷、内存外贷或者外保内贷的融资方案。

  凭借跨境金融优势,从跨境理财通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从跨境收付与外汇兑换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到跨境资金池、跨境银团等,恒生中国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一站式跨境金融解决方案,为跨国集团企业、内地“走出去”企业识别和预判境外市场风险,助力客户的全球化拓展之路。

  2021年,恒生中国成功落地首笔非出资型贸易融资风险参与业务,为实体企业进一步丰富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并与母行联合推出“3小时往来恒生香港汇款服务”。

  未来,恒生中国一方面将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凭借与母行恒生银行的紧密联动以及恒生中国完善的跨境业务基础,发挥跨境联动优势,帮助内地企业拓展商业版图;另一方面将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持续创新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助力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与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发展趋势接轨。

  时代周报: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国际接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23 年,恒生中国是否将扩大在华展业规模?作为母行扎根香港的外资银行,恒生中国如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业务?

  宋跃升: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机遇的地方,互联互通的金融政策、措施陆续推出,为投资者不断增长的跨境财富管理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对企业跨境资金结算、并购融资等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恒生中国将以大湾区作为业务发展的策略重点区域,致力成为大湾区首选银行合作伙伴。近年来,恒生中国不断推进跨境财富管理能力建设,在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探寻新的商业模式与增长点。

  2021年,恒生中国率先成为首批开展“跨境理财通”服务的银行,与母行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投资者提供超过140种理财产品,以满足两地客户在置业、留学、就医、养老等方面的财富需求。

  今年3月,恒生中国内地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落地广州,计划于深圳增设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也将于近期投入服务,标志着恒生中国跨境金融服务全面升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将联动恒生在内地与香港丰富的金融资源,为有跨境理财需求的个人客提供一站式、高效、专业的跨境理财服务,包括“一站式留学金融服务”、“优越理财跨域通”、“跨域查账转账”等。

  5月,恒生中国还与母行紧密联动,积极参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的“粤港合作周”,并在广州、深圳举办系列活动,藉此加强在大湾区的深度布局。

  目前,恒生中国的金融业务已经覆盖大湾区所有内地城市,大湾区亦占恒生中国业务约三分之一。通过金融科技创新,结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恒生中国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无缝的跨境金融服务,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

  时代周报:有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与业务流程类似,各机构的运营效率差异不大,无法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带来竞争力。你怎么看待上述观点?外资银行应如何打造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宋跃升: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实现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信息数据可信、透明、相互核验和可追溯,信息和流程的透明化,能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痛点,让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达到可控和降低。

  金融科技本质是一种技术手段,它更多是赋能作用,而不会改变金融的定价机制、风险评估和核心功能。对供应链金融来说,重要的是对风险的把控程度,归根到底要更精准全面地洞察、了解客户需求,从信任、能效两方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与中资行的全面布局相比,外资银行更多的采取精准投入策略,选择优势的行业和地区发力,以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一方面,持续深耕挖掘供应链生态场景的应用,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融资策略。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加快外资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精准风险定价能力,通过规模化效应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融资利率。

  168体育官方网站

  时代周报:2022年4月,恒生中国落地首单通过“恒E链”供应链融资平成的代理付款交易。今年3月,恒生中国成为首家办理等分化票据业务的外资银行。为外资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做出了良好表率在实践中积累了哪些先进经验?

  宋跃升:目前,恒生中国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技术寻求合作,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2022年4月,恒生中国首单通过供应链融资平台“恒E链”完成的代理付款交易成功落地,标志着恒生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迈入电子智能化时代。

  “恒E链”是恒生中国为客户提供的全新线上供应链融资申请渠道,可为供应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及供应商提供一站式、自动化、端到端的综合供应链融资服务。通过“恒E链”,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无须在恒生中国开户或授信,依托下游核心企业的授信即可获得相对优惠的融资条件,满足供应商提前回笼款项、降低资金成本的需求。

  2022年11月,恒生中国落地首笔5G通讯行业“云信”业务,成为首批提供线上绿色供应链融资服务的外资银行。该合作丰富了线上供应链融资行业场景的应用,是绿色供应链领域的又一成功实践。

  通过技术、产品以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恒生中国持续发展金融科技创新,加速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布局,推动供应链融资服务向“平台化”“电子化”发展,为产业链条的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创新型金融解决方案。

  宋跃升: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实体经济的强劲引擎,也是金融机构自身业务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微观层面上,绿色金融举措可为企业带来融资成本的降低;从宏观层面上,可为国家双碳目标助力赋能,为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资本动力。

  一直以来,恒生中国持续创新实践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倡导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绿色转型和发展的队伍。早在2021年初,恒生中国就率先承诺于2030年实现自身营运“碳中和”,制定了“碳中和”的具体实施路径和行动方案,提出了以“绿色运营,践行低碳绿色行动”、“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绿色转型”以及“绿色公益,推进多方协作模式”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行动框架。

  宋跃升:2022年4月,恒生中国发布2021年ESG报告,成为内地首家发布ESG报告的外资银行。2023年恒生中国发布了第二份ESG报告,希望与金融同业共同探索多方参与、多方合作、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赋能者。

  绿色转型意味着绿色金融机遇。可以预期,全球资金将持续流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抵御气候变化的投资计划、产品和企业。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重要转型期,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节、技术升级和“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化石能源逐步退出,光伏、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巨大发展。可再生能源需求扩大,又将带动这些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业而言,绿色能源、清洁交通、工业节能、清洁生产、可持续农业和固废处理等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具体银行业务上,除了绿色贷款、绿色理财等产品外,碳排放权相关金融衍生品也存在广阔的空间。在符合国内监管的前提下,外资银行能够引入境外的绿色金融先进实践,将绿色金融理念贯彻到投融资行为中,从而推动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

  时代周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参与主体逐渐扩大。然而,受限于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统一、企业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上仍存在瓶颈。从实践来看,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上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信息数据共享,探索区域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上,你有哪些建议?

  宋跃升: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挑战是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各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方面尚未实现有效衔接,认定口径存在差异。这导致部分绿色项目的绿色金融审核认定流程复杂化,提高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也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认定标准不一致、绿色专业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准确鉴别绿色项目。要规避这种情况,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提高能力建设、加强对绿色项目的审核,更需要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与国际通用的一些框架接轨,同时要建立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ESG相关信息披露标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借鉴。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的ESG内容,比如生态文明、扶贫、乡村振兴等,这可能在很多其他国家的ESG过程中是很少见到的。

  大湾区聚集大量的先进产业集群,广州以及周边区域(东莞市、佛山市为代表)是重要制造业聚集地,深圳则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中心,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信息数据共享体系,对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对接实体经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可以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标准化的绿色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领域数据的流通与开放,并推广绿色金融的数字化应用,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可加强跨境合作交流及政策创新,构建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时代周报:ESG理念中,企业或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而是应该兼顾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在此找到平衡点。在你看来,践行ESG理念对银行业自身价值创造以及风险控制上有何价值?银行内部要从哪些方面切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

  宋跃升:巨大的绿色变革为银行带来新的业务发展机会,也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责任。ESG理念的全面推行,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抵御未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持续激发员工和业务的创新活力,积极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把握时代机遇。

  恒生中国践行绿色发展行动框架,并将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责任融入到企业价值观、组织架构、发展战略、管理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业务布局之中。恒生中国设置了专门的ESG治理架构,将可持续发展元素自上而下地逐级覆盖到所有的业务发展和运营过程之中,形成全员认可、全员参与的ESG氛围。

  在绿色金融方面,恒生中国持续拓展多元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引与支撑。2022年,恒生中国推出并达成首笔挂钩ESG条款的货币掉期交易、成功筹组首单ESG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恒生中国拓展绿色供应链融资应用场景,深度挖掘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比如依托中企云链落地了首单多级流转供应链融资业务、首笔5G通讯行业应用场景“云信”业务等。

  恒生中国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业务基础,能承担起促进跨境绿色资金流动的角色。一方面,恒生中国会积极跟香港母行进行联动,依托跨境服务优势,连接海外绿色投融资平台,引入海外绿色信息数据共享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区域试点,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与区域协调机制的有效融合,并为企业提供更契合需求的跨境绿色金融服务,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绿色创新项目倾斜,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时代周报:恒生中国不仅在广受关注的头部企业、发达地区开拓诸多业务,还深入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为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出金融力量。恒生中国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何经验?商业银行如何将ESG因子融入投资决策?新的一年,恒生中国的信贷投向有何调整?

  宋跃升:金融机构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恒生中国凭借在财富管理及跨境金融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坚实的业务基础,致力帮助企业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机遇,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为践行ESG理念,恒生中国的对公信贷业务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不断地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对于其他行业的低碳转型,恒生中国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金融赋能帮助企业达成ESG目标,并深度挖掘企业发展需求,通过量身定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助力企业找到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2021年,恒生中国加速布局绿色金融,不断推出绿色金融创新举措,完成了首笔包含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条款的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交易,成为首家完成此类交易的银行。2022年,恒生中国拓展多元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解决方案,包括成功筹组首单ESG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拓展绿色供应链融资多行业应用场景等。

  恒生中国将持续关注产业低碳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储能、碳捕获等绿色产业,寻找更多可持续发展机遇。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