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68ty体育APP官方下载资管机构成座上宾 银行财富管理转身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3月分别受邀参加了中信金控和浙商银行举办的财富管理大会,他的同事中欧基金首席营销官方伊则受邀参加了平安银行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会。
上述三场活动都分别邀请了数十家国内头部资产管理机构。银行主动邀请头部资产管理公司参会的目的很明显:聚焦财富管理合作,打造高效连接资金与资产的平台。
银行主动求变的背后是,以扩大规模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正在遭遇挑战。
在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看来,“过去银行业快速发展吃到了三个红利。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二是房地产市场繁荣;三是利差比较高。现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同时利差不断收窄,这些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现在,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都在重兵布局财富管理,在这一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新赛道里,谁会胜出呢?
经济增速的放缓已降低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同时,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这不利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和稳健发展。2022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3%。
中国GDP增速自2012年起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从2012年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突破1万亿元,2018年突破2万亿元,目前已接近3万亿元。
近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之所以可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不良资产处置。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2020年至2022年期间,银保监会推动累计处置不良资产9.2万亿元。监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14万亿元,超过此前历年处置额的总和。
2000年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显著且平稳,购房需求持续增长,中国迎来近20年的房地产黄金期,并为银行带来稳定且质量高的优质资产。从按揭贷款来说,国有银行是主力军,按揭贷款占国有大行贷款总额略低于30%,占股份制银行贷款总额20%左右。
不过,2022年银行年报显示,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且不良率普遍有所抬升。以工商银行为例,2022年个人住房贷款占贷款总额27.7%,低于2021年的30.8%的水平,不良率攀升0.15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开发贷款领域,银行面临的境况更为严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新增房地产不良贷款均超过200亿元;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新增房地产不良贷款均超过100亿元;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新增房地产不良贷款超过90亿元,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房地产业务不良率超过5%。
2022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经历三次下调,大多数银行贷款利率下滑,而存款利率略有上升,使得利差进一步降低。以净利润同比增幅居于前列的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2022年实现净利润 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2022年平安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5.90%,同比2021年下降19个基点,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9%,同比2021年上升5个基点。
存款成本率升高而贷款收益率降低,存贷差自然缩窄。平安银行存贷差已连续三年下降,从2020年的4.21%缩减至2022年的3.81%。存贷差在降低,净息差也在降低。2022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为2.75%,同比2021年下降4个基点。
平安银行年报预计2023年净息差仍有收窄趋势:在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存款成本的刚性,海外市场大幅加息将外币负债成本推至高点;在资产端,受LPR下调及贷款重定价效应影响,资产收益率将延续下行趋势。“从大的趋势来看,银行业息差还是有下行的趋势的。”3月9日,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则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息差和整个市场的走势和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度,在这个大的环境下总体还是有下行趋势。平安银行在资产端的定价处于较低水平,在负债端要强化经营能力。
这不仅是平安银行的个案,整个中国银行业都面临净息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3月27日,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彭家文表示,一季度招商银行在净息差有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住房按揭贷款没有明显的复苏;二是感觉到整个存款成本没有明显的下降,今年净息差下行的压力会持续下去。3月30日,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LPR的下调将影响2023年的贷款定价,今年银行净息差的下滑会趋缓。
随着监管层对于资本、信贷质量等要求越来越严格,存贷利差收窄,传统信贷业务发展遭遇瓶颈,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财富管理业务被银行视为规避资本占用和信贷规模控制、实现规模扩张、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在银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利率进入下行周期,净息差收窄的情况下,银行怎么样增强竞争力?”缪建民认为,首先要扩大轻资本业务,因为轻资本业务收管理费、手续费,与利率没有关系,但对于重资本业务,利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净利息收入;利率下行以后资产质量也受到影响。所以招商银行一方面要控重资本业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大轻资本业务,提升财富管理和管理费、其他手续费的收入,增强穿越周期的能力。
缪建民表示,截至2022年末,轻资本业务包括财富管理和其他收费型业务,非利息净收入占比36.70%,但是还不够大,要继续提升,所以要继续加大财富管理和其他收费型业务,来应对净息差收窄趋势,增强穿越周期能力。
兴业银行将原零售财富与负债管理部进行整合与调整,设立财富管理部,并将原先归口于银行合作中心的钱大掌柜转移至财富管理部。“在财富银行方面,我们的目标一直非常坚定,就是要逐步的实现表外财富管理规模和表内资产管理规模的1:1,再造一家兴业银行,这是很多国际知名银行的业务结构”。3月31日,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随着居民金融素养的不断提升以及资管新规等政策的逐步落地,财富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升级的重要方向,也促使商业银行以财富管理的视角升级、重构银保业务,银保业务价值转型全面开启。“财富管理始终是我们零售的战略要地和发力方向”。平安银行董事会秘书周强称。
中信银行已将财富管理能力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大数据研究,中信银行发现,多数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都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时满足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而现实中单一产品的投资往往风险和收益呈正比,呈现“对称易”特征,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需求。4月7日,中信银行“资产配置视图”在该行APP上线,旨在帮助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组合,科学打理自己的“钱袋子”。
“结合内外部经营形势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光大银行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一流财富管理银行建设。”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2023年将聚焦财富管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零售AUM(管理资产规模)、对公FPA(对公客户融资总量)、同业GMV(同业金融交易额)三大北极星指标为牵引,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提升效益,扩大规模。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市场完全容得下更多招商银行级别的财富管理机构。麦肯锡金融业白皮书《后疫情时代财富管理重启增长》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接近25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未来10年,预计个人金融资产将继续以9%的年复合增长率平稳增长,到2032年全国整体个人金融资产将达到571万亿元。
以招商银行12.12万亿元零售客户总资产规模计算,即使涌现10家招商银行级别的财富管理机构,也才占全部市场的不足一半。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银行的零售客户总资产中,仍以存款类产品为主,风险资产占比较低。《后疫情时代财富管理重启增长》显示,2022年现金与存款占比54%,保险与养老金、基金与股票、银行理财分别占比16%、15%和10%。
“如何把很多客户的存款转成财富管理产品?”招商银行王良行长表示,去年中国银行业的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累计增加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多增了7.94万亿元。今年1-2月份,储蓄存款仍然保持着大幅同比多增的态势。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积极信号也很明显。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增加3.3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3.9%、21.5%和15.3%。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金为财富管理机构将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安信基金总经理刘入领认为,现在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最大的增量的机会来自于养老金第三支柱。
虽然银行竞逐财富管理赛道,但相对于公募基金等机构,银行近年发展已现疲态,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而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势头正劲。
3月24日,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银行资管分指数自2019年起进入波动下行通道,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指数为414.12,同比下降15.71%。自2013年以来,基金业分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指数为1523.12,同比增长6.45%;证券业资管指数为337.53、同比增长2.16%;保险业资管指数为976.74、同比增长18.03%;信托业资管指数为334.68、同比增长5.19%。
“目前财富管理行业的结构虽然还是银行业为主,但实际上近年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化发展指数中基金业的变化巨大。银行业虽然占比仍然排名第一,但主要原因是银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和资金量大。在管理能力的排名方面,在公募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还是公募基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数字金融合作论坛秘书长张健华称。
3月2日,平安银行召开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会,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首席资金执行官王伟携手平安理财、平安基金、平安寿险、平安证券、平安资管、平安养老险、陆基金等子公司高管及来自42家行业领先的基金公司代表出席会议。
这是平安银行召开的第二届基金公司合作年度峰会。谢永林表示,平安银行携手各家基金公司共筑银基生态圈的路径越来越清楚,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效连接资金与资产的平台。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平安银行将围绕“三个更好”,不断升级基金生态圈。
近年商业银行与基金管理公司不断深化合作,银基合作已从传统的代销、托管等基础合作模式,逐步拓展至涵盖委外投资、大类资产配置和投 顾咨询业务等多个业务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王良表示,“要在不同类型的财富产品中选择好的合作伙伴。现在面对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我们采取开放式的态度,主动拜访、营销,和这些在不同领域头部的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迎接大财富、大资管时代,银行、券商、基金公司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圈,增强客户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促进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中金公司管委会成员王建力在2023年浙商银行银基合作峰会上表示。
一个完整的财富管理链条涉及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业、投资银行业,前两者通常被统称为“大财富”或“大资管”。当前,我国资产及财富管理领域已形成了银行、公募、证券、私募、保险等为核心的基本服务格局,但是只有银行可以被称之为“大财富”机构,原因在于这类机构不仅可以帮助居民家庭管理资产负债表,而且还为资产负债表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一优势其他机构暂未能获取。随着新一轮财富管理浪潮兴起,财富管理行业正在面临一场重塑——从产品创设与遴选,到客户体验全旅程优化,再到客户关系的重新定位,甚至整个财富生态的重构。
“我们需要明确财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资产管理机构与财富管理机构的分工是什么。”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经管委主任张昕帆认为,资产管理机构主要为产品负责,就像药厂负责把药做好;财富管理机构主要为客户收益负责,就像医院为客户提供健康保障。中国的基金产品自2002年以来基本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地区房价的增幅,不次于海外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的盈利水平。“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说明资产管理机构已经合格了,但为什么老百姓不挣钱?财富管理机构应该承担起解决这个难题的使命,通过服务解决客户由于频繁申赎而没有实现财富增长的问题。
银行为何在近年积极与基金公司开展合作?缪建民认为,招行财富管理强项在销售,短板在资管,下一步要提升资管能力,提升产品的设计、管理的能力。现在整个中国银行业在资管方面都相对较弱,其中理财更弱,这需要几年阵痛期将银行文化转为资管文化,另外,培养银行的理念和队伍也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财富管理领域中,银行的优势不容撼动。《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财富管理能力100强机构中,银行有65家,但从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蚂蚁排在第一位,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分别排在第二、三位。
张健华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所占的比重虽然最大,但是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一定是最好的理财产品?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其实不见得是。之前客户的选择较少,大多数客户的触达渠道仍是银行。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客户规模大都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银行理财净值化之后,禁止银行业用自身的资金池业务进行贴补,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此外,结合我国对银行业的相关保护措施以及历史上的表现,才导致银行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风险,但是未来并不能排除一些小银行存在爆雷的风险。对爆雷银行的处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届时银行客户是否还会保持忠实,客户黏性是否还这么强?
当前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以存款、代销银行理财产品为基础,并提供代销保险、基金、信托、贵金属交易等多种产品,产品货架相对其他财富管理机构有优势。但不可忽略的是,券商在不断发力抢占市场,各大互联网理财平台以满足年轻客群投资需求快速占领市场,二者正快速蚕食银行在从非货币类公募基金的份额。国内银行在从非货币类公募基金销售渠道的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一季度的58%,锐减至2022年底的49%。
“虽然银行未来的财富管理业务市场份额或将受到业务模式更加灵活的第三方机构以及其他开始发力财富管理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的挤压,但银行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地位仍难以撼动。”《后疫情时代财富管理重启增长》认为,随着各种新兴互联网理财平台、传统券商等在财富管理领域不断发力抢占市场,国内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