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大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168ty体育APP官方下载财经眼)
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202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以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去年一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如何?新的一年,如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发动机、动力电池依次装配上车,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新年伊始,在广东深圳坪山区的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大楼内,总装车间正满负荷运转。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首次突破300万辆,再次蝉联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
同一栋大楼内,一个金融“引擎”也在持续运转。两年前,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在这里成立了比亚迪支行,以比亚迪为中心,向其产业上下游延伸,将金融养分输送至这条巨型产业链的各个毛细血管。
“看上游,比亚迪直接的供应商就有万余家,大多有短、频、快的资金需求,不少企业在新能源爆发增长潮下面临着资金难题。”比亚迪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上游企业的这一痛点,深圳分行与比亚迪合作,搭建“迪链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为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及融资服务。目前累计服务的上游企业超过3000户,累计投放金额超过600亿元。
“看下游,比亚迪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经销商进购车辆的融资需求加大。”该负责人介绍,比亚迪支行通过将下游票据系统与“比亚迪销服系统”直联,为经销商线上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提升经销商融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比亚迪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以及银行对经销商的风险管控能力。目前该行已服务比亚迪下游客户近300户,票据余额达56.07亿元。
由点及链、提质扩面,沿着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建设银行深圳分行通过供应链金融不断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2023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下,金融为实体经济恢复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市场利率下行,企业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更大的政策力度推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首次降准力度超出预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2023年两次降准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0.5个百分点,为常规降准幅度的2倍,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体现了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及早发力、灵活适度,提振了经营主体和投资者信心,为持续改善宏观经济基本面夯实基础。
一年之计在于春,起步冲刺铆足劲。经营主体追求“开门红”,新建项目、春耕备耕……集中的融资需求正在释放。“此次降准在2月5日落地实施,也有助于维护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保障春节期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为稳固全年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开个好头。”董希淼说。
“初创不到两年,年销售收入不足30万元,无抵质押资产,却拿到800万元信用贷款,以前想都不敢想。”最近,浙江台州闪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军带着团队正忙着扩大产能、赶制订单。
去年底,企业订单持续增加,需要大量购进原材料和加工设备,流动资金顿时吃紧。秦军跑了多家银行,因为缺乏抵质押物,能拿到的贷款金额和利率都不大理想。这时,前来走访调研的天台农商银行为企业送上了量身定制的信贷方案。
“我们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后,发挥地方银行的优势,与台州市小微信保基金合作,用银政风险共担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800万元‘科创·E贷’专属产品,同时结合普惠小微支持工具,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数万元。”天台农商行始丰支行副行长汤晨钟介绍。
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现行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今年,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组合拳,引导更多资金更精准地流向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领域,让天台农商行这样服务地方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金融队伍也很有获得感。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对小微企业和我们来说都是利好。”天台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昌志算了一笔账,“这一政策使我行能获得更加优惠的政策资金,并逐步传导至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预计我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能降低0.4%。”目前,天台农商行承担了当地40%的农户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许昌志认为,政策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不断下沉、拓宽服务范围,更好支持首贷户、无贷户。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浙江(不含宁波)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
“本次利率调整主要是加大对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叠加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放宽,能够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政策的覆盖面,促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向好。同时,也有助于为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这样的地方性中小银行降低资金成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点击江苏银行“随e融”小程序,输入企业及企业主名称等基本信息,在江苏无锡华东商贸城从事五金批发的张惠就申请到了50万元的贷款额度。“这几年我们应收款的账期有所延长,有时候会面临的困难,现在能够线上贷款、随借随还,给了我们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很大底气。”张惠说。
“用好用足普惠金融政策,不断拓展服务中小微经营主体的广度和深度,作为金融机构还需要同步加强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让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相互促进。”江苏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银行将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强化地方特色数据挖掘,推动特色场景搭建,通过数据驱动特色产品创新,为小微客户提供更多特色化、本地化服务。
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热火朝天。生产车间里,一台用于车体制造的高精度激光切割机刚刚下线,技术人员正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测试;生产车间外,是机械轰鸣、车辆穿梭的施工现场,公司华东区域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建筑主体近日全面封顶,助力扩大产能。
“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牵头组建了13.3亿元中长期银团贷款,让我们能够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能,持续发力智能制造,也用我们的产品助力更多汽车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大族激光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货币政策不断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是18.6%和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达到34%,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这些重点领域的贷款增速都显著高于10.6%的全部贷款增速。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今年明显感觉到金融支持的力度更大了。”浙江亘古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法查说。为了加快绿色制造技术的迭代,企业计划投资5亿元新建高导架空绝缘电缆、高导节能导线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在光大银行杭州分行的支持下,新基地建设不断加速。
“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为企业提供了6年期固定资产贷款3亿元,同时给予专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利率优惠。”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乌妮娜介绍,在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下,杭州分行将更多金融资源集聚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支持国家重点领域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优化了信贷结构,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在金融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下,金融机构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支持重点领域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今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国工商银行武汉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名杰认为,一系列匹配科技创新规律的针对性举措和差异化安排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我们把对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3个百分点,同时不断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杨名杰说。
传统信贷支持之外,资本市场也聚焦重点领域,为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供给。
截至2023年底,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566家,合计IPO募资金额超900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累计发行科创债和绿色债3067亿元和1526亿元……“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突出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
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举措接二连三。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信贷市场司,将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董希淼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168体育(中国)官方入口